
陜北人過冬至的方式可真是獨樹一幟,跟別的地方完全不一樣。別的地方冬至就過一天,但陜北人愣是把這天變成了兩天,熱鬧得跟過年似的?!队芰指尽防镱^寫著:“十一月,長至日,祀祖、交賀如元旦。”這說明冬至在陜北人心中,跟過年差不多。在那兒,冬至被看作是僅次于春節(jié)的“小年”和“亞歲”。
陜北人過冬至,前一天叫“冬除日”,冬至當天叫“長至日”。冬除日又叫“熬冬”?!遁缈h志》里記載:“冬至前夕飯酒食肉,啖羊首,謂之熬冬。”熬冬那天,家家戶戶都得殺一兩只羊。
殺羊這事兒可不小,大人小孩都得上陣幫忙。特別是那些小伙子們,挑羊的時候可起勁了,挑完羊還得小心翼翼地交給大人。殺羊的場面,小姑娘們一般都不敢看,只能躲起來。等大人們把羊宰好了,孩子們就可以上手了,屋里屋外跑來跑去,端盆子,倒水。雖然整只羊都殺了,但熬冬這天,陜北人就愛羊頭和羊蹄,不怎么吃鮮嫩的羊肉。剔骨是個細活兒,光是把羊頭、羊蹄弄干凈就得半天。羊頭收拾好了,就可以進屋了,用燒紅的鐵棍燎毛,再一遍遍用清水洗,直到變淺黃色,才算干凈,才能下鍋。
到了傍晚,窯洞上頭就會冒起濃濃的煙,收拾好的羊頭、羊蹄一股腦兒倒進鐵鍋“一鍋熬”。先用冷水下鍋,等鍋熱了撇去浮沫,再加紅蔥、辣椒、地椒、花椒、鹽等調(diào)料,大火煮沸后轉(zhuǎn)小火。得慢慢燉上三個時辰,肉得燉得酥爛,筋絡得燉得軟糯,這才算熬出了精髓。灶臺下的風箱拉得有節(jié)奏,鐵鍋上熱氣騰騰,咕嘟咕嘟地熬著,這才有了“熬冬”的味道。
吃也有講究,飯桌放在炕上,羊頭放在正中間,周圍擺滿羊蹄和配菜,一家子圍坐在炕頭,佐料不用多,有鹽和蒜、醋就足夠了。吃羊蹄別有一番風味,每人一根羊棒骨,大口嚼著筋道的蹄筋,盡情吸著香濃的骨髓,那份滿足和過癮,真是難以形容。吃完飯,大家圍坐一起,嗑著香噴噴的炒瓜子、炒花生,聊著家常,笑聲不斷,直到深夜還不愿散去。有句老話這么說:“冬至熬一熬,來年好一好;冬至炒一炒,來年好一好?!比藗円炎铋L的一夜熬到天亮,這就算是“過冬”了。
長至日又叫“過冬”。這天跟別的地方一樣,陜北人也得包餃子吃,不過他們愛吃羊肉胡蘿卜餡的餃子。關(guān)于餃子,還有個故事呢:東漢時候,名醫(yī)張仲景看到很多人耳朵都凍爛了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于是,在冬至這天,他搭了個簡陋的醫(yī)棚,架上大鐵鍋,把鮮嫩的羊肉和珍貴的藥材切碎,用薄薄的面皮包成“餃耳”的樣子,煮熟后分給每個人,每人兩只餃耳、一碗熱湯。人們吃了這“餃耳”,喝了熱湯,凍傷的耳朵不過半月便奇跡般地痊愈了。所以每到冬至,人們就模仿“餃耳”的樣子,包餃子吃,據(jù)說吃了冬至餃子,就不會再受凍了。
到了冬至,民間就開始數(shù)九寒天了。吃完餃子,趁著身子暖和,孩子們穿上虎頭棉鞋,戴上帽子,在院子里追逐打鬧,唱起了《九九歌》: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開,八九燕來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?!?/span>
從古至今,陜北人傳唱著,惦記著,祭祀著,冬至節(jié)的習俗才能年年相約,歲歲相守;中國民間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才能代代相傳,源遠流長……(馬利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