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次整理房間時,我發(fā)現在書架的夾層中放著大學時期讀的第一本書——《活著》。
從上大學到現在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八年,如今的我再次翻開它,里面的故事還是那么熟悉、樸實,仿佛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。書中的每一個字、每一句話,都能看到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(tài),讓人恍然如夢,進而更加珍惜眼前,過好當下,用更飽滿的精神狀態(tài)回應歲月,回應初心依舊的自己。?
也許這就是讀書的魅力,正是這種感受,讓我對讀書有著難以言表的熱愛。如今,讀書已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讀書總是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靜下來,對書中的故事情節(jié)進行思考,對作者的創(chuàng)作思路進行思考,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。適時停下來思考,可以看清腳下的路,走錯路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走錯了路,停一停,是為了更好地前行。
在《活著》這本書里,我看到了福貴在困境中的堅持與不屈,感受生命的頑強與堅韌。在《平凡的世界》里,我看到了少平在苦難中的奮斗與成長,體會到了平凡人的偉大與光輝。在《白鹿原》里,我看到了白嘉軒在時代的變遷中的堅守與掙扎,理解了人性的復雜與深邃。在《王陽明傳》里,我學到了心學的智慧,懂得如何在紛擾的塵世中保持內心的寧靜與淡泊。
每一本書,都像是一個世界的縮影,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,感悟世界的多樣與奇妙。書已經是我心靈的港灣,是我精神的寄托,它讓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寧靜之地,讓我在迷茫時找到方向,讓我在困頓時找到力量。答案在書里,不僅僅是因為書能解答的疑惑,更是因為書能豐富我的內心,提升我的境界,讓每一個前行的人在路上走得更遠、更穩(wěn)。這種精神上的富足,是任何物質都無法替代的。
正因為精神上得到不斷滿足,讓如今的自己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時有了更多靈感和思路。想到剛開始進入這個崗位,充滿迷茫和畏懼,總是覺得自己掌握的還不夠多,生怕自己拿不下這項工作。是師父告訴我只有不斷地讀書,才能有干好這份工作的底氣,有句話叫作:“一物不知深以為恥。”只有不停積累、反復推敲,才能寫出更有層次、更有深度、更有邏輯的文章。所以我感恩我的師父,感恩讀書帶給我的好處,更感恩每一次與書的邂逅。
每次乘坐公共交通,我的行李中總會放一本書。不管是長篇小說還是短篇散文,我都會認真去品讀,去體會其中的深意。有一次乘坐綠皮硬座,有位五十歲的中年人坐我旁邊,火車穿過隧道后,他突然指著我的書頁說:“這句‘蟬鳴是夏天的折痕’,想起了小時候在后山放羊,躺在樹蔭下睡了一下午的場景。”我們素不相識,卻在某個句子的折痕里找到了共通的年輪。
或許每個愛書人都是拾荒者,在浩如煙海的文字里撿拾時光的碎屑,拼湊出一個又一個完整的靈魂。答案在書里,它等待著每一個熱愛它的人去發(fā)現,去領悟,去珍惜。(楊博宇)